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理事長陳菁螢 在 ART TAIPEI 期間接受 Artnet 訪問,提到「台灣視覺藝術產業,在國際媒體的觀察中,最具代表性的 3 個成就。」
完整報導請點➤https://news.artnet.com/....../claudia-chen-taiwan-art......
報導摘要中譯:
台灣當代藝術的演變可以通過三個關鍵特徵來理解,這些特徵塑造了它的身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台灣獨特的水墨藝術體系的發展。這一發展與 1945 年後“兩岸大師”的到來密切相關,這些大師將大量來自中國內陸的藝術傳統帶到了台灣。台北的故宮博物院的存在進一步豐富了這種環境,為藝術家、收藏家和學者提供了跨越世代的經典之作。這一文化的交匯使得當時的年輕人能夠直接向這些大師學習,並促進了幾十年的創意成長。如今,許多年輕藝術家正在探索水墨和紙張的新型風格,並贏得了收藏家的信任。
有些人可能會好奇,為什麼水墨藝術和紙本作品在台灣如此蓬勃發展,尤其是在這個潮濕的島嶼上,這些脆弱的作品經常會面臨挑戰。答案在於擁有高度技術的裝裱和框架工作室,這些傳統深深植根於來自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專業技術。這些專業人士發展出了與作品本身同樣珍貴的技術。因此,台灣的年輕藝術家經常將水墨作為當代媒介來運用,使得水墨藝術在台灣既具有創新性,又極具當代感。
台灣當代藝術的另一個迷人面向是原住民藝術,這一領域隨著廣泛地對南島文化產生興趣而日益受到全球的關注。台灣的原住民擁有南島語系世界中最早且最具影響力的文化體系之一。他們的藝術與土地緊密相連,通過編織的圖騰和傳統歌曲,為島嶼的歷史提供了視窗,記錄了該地區的社會和文化發展。這種獨特的文化身份吸引了來自國際企業的收藏家,他們渴望收購能夠體現台灣獨特遺產的作品。
原住民藝術家已獲得了顯著的認可,許多人受邀參加國際雙年展和全球主要機構的展覽。他們的作品已超越台灣,展現出深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也能擁有普遍的吸引力。如今,許多國際策展人開始將焦點轉向那些長期被忽視但極具層次的傳統,經常聚焦於女性藝術家。原住民藝術,作為母權社會結構的一部分,正體現了這一焦點。在這些母權社會中,女性通常肩負著維持家庭和生活的責任,並面臨如氣候變遷等挑戰,這一視角賦予了她們的藝術深刻的共鳴。
台灣當代藝術的第三個特徵是與島嶼先進的半導體產業的聯繫,這一產業對‘新媒體藝術家’一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年輕的台灣藝術家擁有非凡的技術能力,常常令國際同行驚訝於他們能編寫自己的代碼和程式。對許多人來說,經濟限制促使他們學會自力更生;無法聘請專業程式員,他們便自學成才。有些藝術家甚至借用了超級計算機來處理作品所需的複雜計算。
這種技術熟練度也影響了收藏群體,現在台灣藝術市場中有相當一部分由半導體產業支撐。即使在這一行業的供應鏈中,也已經成為當地藝術市場的一個重要支柱,進一步凸顯了科技與創意在台灣當代藝術界的動態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