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學發展歷程談永續的觀念
撰文者:蔡士瑋(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哲學博士,水林藝術空間策劃及策展人)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作為台灣面向國際重要的藝術平台,29年來展演著無以計數的藝術家作品,紛呈了近代亞太區域以及參展各國的藝術思潮。這樣的藝術平台無疑是台灣藝術教育的重要事件,開啟了大眾對於美感乃至美學討論的價值。ART TAIPEI 2022則以永續作為背景核心概念展出,試圖在環境、展覽、永續、商業交易以及「美學」之間展開對話的可能。
永續概念與美學的誕生
1750年包姆嘉頓(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 1714-1762)出版《美學》(Aesthetica)宣告作為哲學學科之一的美學的誕生,這是哲學本身領域的擴張與再現,亦是哲學佔據感覺和藝術的開始。在包姆嘉頓之前,若我們從柏拉圖開始談的話,就會發現哲學這個領域本身便排斥或輕蔑藝術或感覺的存在,因為哲學是對真理的追尋與實踐,與身體、感覺和藝術所跟隨的事物天差地別。而若要談所謂的「永續」概念,哲學本身就是針對人、世界、真理的永恆追求,亦即哲學就是永續的證明與實踐。18世紀中葉美學的誕生就在這一點上,將感覺這個短暫、流轉的事物納入永恆理性的討論,將感覺體驗昇華成可以被言說和論述的對象,這使得我們所謂藝術與感覺的事物帶進哲學的領地,一併通向永續性的可能。
美學與藝術
然而,《美學》的誕生一開始並沒有與所謂的藝術沾上邊。因為藝術主要作為一種技藝或技術並不是感覺的事物。一直要到19世紀初,謝林和黑格爾的美學課程出現才確認了我們現今所謂藝術的美學意義。這個藝術美學同時也作為藝術哲學而存在,因此是將藝術以哲學的方式建立起來的學科、作為哲學的一個部門,基本上是脫離藝術或重建藝術的意義。那麼,這就跟美學剛開始出現的時候意義不同,除了試圖拓展哲學領域和研究的觸角之外,19世紀的美學體系建構則還擁有德意志民族性和哲學的學科統治地位的宣告。藝術擁有一種哲學或藝術是哲學自身的一部分都不再同於柏拉圖開始的意義,也不再只是一門技術或工藝,而是某種藝術觀念或理性的誕生,也因此成為我們現在意義上的「美學」。
藝術自身的美學
20世紀之後,哲學不再佔據知識領導地位,美學也不再歸屬於哲學並轉成為多樣學科的基礎知識。在我們的時代,美學甚至轉變為藝術的某種支撐或外圍,作為一種所謂「觀念」或某種創作指導原則。在時代的變遷下,我們進入到不分別領域或所謂跨文化、跨學科、跨知識產業甚至知識產業作為整體和全體的新世紀。這現象一方面回應了哲學作為知識之母和知識的支撐與起源問題,同時另一方面宣示了我們這個時代對於知識爆炸或分工問題的重新理解,當然也是我們對於人類或新世紀物種、大數據時代到來的因應策略。而若就18世紀美學的誕生的社會階級來看,那時建構美學的中產階級,將藝術和美感體驗作為核心而建構自己的階級勢力,在我們現在的世界來看,這個所謂的中產階級已經擴張為所有國家人民的基本生活水準與要求,如同班雅明在其〈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1936)中所說的: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天地裡恣意的享受藝術體驗。因此,誕生兩百年後的美學也改變了身分和作用,在藝術和美感體驗中永續著思想的根本任務。
環境與美學
ART TAIPEI此次的展覽主題:〈人工、演化與永續未來展覽〉(Artificial, Evolution and Sustainable Future)利用大型的藝術博覽會來突顯人類新世紀的來臨以及整合藝術高度發展的可能。以文明與自然的關係為主題,並以當代藝術表現和環境關懷理念的策展的方式回應世界與未來、人類生存、氣候暖化及碳排放的多方議題,這個從哲學誕生以來對自然和世界的好奇、展開人類心靈的探索之旅,以「自然哲學」為名附帶了人類責任和義務問題,便說明了此展示將會是下一階段的我們必須嚴肅思考的議題,亦是當代藝術美學的新課題以及未來方向。
活在當今世界,隨著人類文明與藝術擴及所有方面的此時此刻,這個方向可以籠統歸納在「環境美學」的意義底下、是當代生活的我們通過美學的建立與轉換對生存空間的危機感與存在的永續環境所做出的回應與關懷。
ART TAIPEI 2022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展覽資訊
貴賓預展
10.20(四)-10.21(五)
預展時間
10.20(四)15:00-21:00
10.21(五)11:00-14:00
展覽日期
10.21(五)-10.24(一)
展覽時間
11:00-19:00(10.24至18:00)
展覽地點
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大樓-世貿1館,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