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景氣動盪與政經不穩的浪潮下,亞洲藝術界仍展現出令人振奮的團結與活力。2025年三月,香港強勢回歸,匯聚亞洲各地的藝術能量,讓我們再一次看見「Asia Solidarity」─ 亞洲同聲的具體展現,也為2025年亞洲藝術生態與市場設下最具指標性的起點。

「當台北遇上香港」藝術沙龍講座。(左起) 藝文策略創辦人郭東杰、(中) 設計師及收藏家陳幼堅、(右)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理事長 陳菁螢
透過舉辦香港藝術沙龍,推動台灣與香港藝術交流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於香港M+ CVIEW舉辦「當台北遇上香港」藝術沙龍講座,由第16屆理事長陳菁螢領軍,聯合藝文策略創辦人郭東杰邀請香港、深圳、上海藏家與藝文界貴賓,共同探討兩地藝術交流契機。講座提前為10月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與台北藝術週造勢,也為當周開幕的Art Basel Hong Kong與Art Central熱身。
陳菁螢理事長結合30多年畫廊經驗,分享台灣畫廊產業發展、畫廊協會與ART TAIPEI歷程,介紹台灣重要美術館與藏家,幫助嘉賓深入理解台灣當代藝術收藏脈絡。本次沙龍另一大亮點是香港著名設計師及收藏家陳幼堅與陳理事長就收藏文化與市場趨勢展開熱烈對談。陳幼堅身為亞洲設計界翹楚,以融合創新與文化深度的設計風格聞名,他分享多年收藏經驗與對藝術市場的洞見,從設計師視角探討藝術與文化產業的交織,深化台灣和香港藝術界理解。陳幼堅今年也與英國畫廊Saatchi Yates及國際藝術媒體Larry's List合作,於他經營的藝術空間Salon 27舉辦派對,開放私人收藏並搭配現場爵士樂演出,成為本屆香港藝術月的焦點,吸引眾多藝術家、藏家與媒體參與。

DOKU the Creator, Lu Yang, 2025. Presented by de Sarthe, in collaboration with Coma. © Art Basel
2025 Art Basel Hong Kong & Art Central:亞洲藝術能量的展現與連結
本屆Art Basel Hong Kong共有242家畫廊參展,是自疫情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屆,來自42個國家及地區的參展陣容,使展會現場熱度不減。除了主展區、Kabinett、Film等持續深耕的區塊,今年的Encounters單元特別令人注目,展出了多件大尺幅裝置與跨媒材作品,其中像de Sarthe畫廊帶來陸陽的AI公共藝術計畫,以結合人工智慧與未來想像的創作,成功將科技藝術推上主舞台,成為觀眾關注焦點。Art Central 今年則總共有105畫廊參加,且特別規劃了Neo、Legend以及攝影三個不同的主題展區,凸顯出參展畫廊不同的特色,而其參展畫廊8成還是以亞太地區畫廊為主。
台灣畫廊國際布局,展現新視野
台灣今年共20間畫廊前進香港,其中11間進駐Art Basel Hong Kong,包括:大未來林舍畫廊、亞洲藝術中心、亞紀畫廊、伊日藝術計劃、安卓藝術、耿畫廊、索卡藝術、尊彩藝術中心、異雲書屋、PTT SPACE、TKG+,各自帶來國內外藝術家的精彩展出;而在Art Central方面,有9間台灣畫廊參展,包括:333畫廊、Avocado Art Lab、丁丁藝術空間、大雋藝術、日升月鴻畫廊、多納藝術、名典藝術、涅普頓畫廊與藝星藝術中心,展現新一代台灣藝廊的策展能量與靈活視野。
市場動態:高端穩定,中階價位活躍,藏家策略調整
2025年《Art Basel & UBS全球藝術市場報告》指出,儘管整體藝術市場銷售略有下滑,低價位及線上銷售保持增長。中價位市場(5萬至50萬美元)成為藏家交易主力,藏家趨於理性投資,尋求潛力藝術家與作品。這與香港藝術週開幕銷售趨勢吻合,定價合理的中小尺幅作品更受青睞。成熟藝術家作品依然熱門,如David Hockney、Ed Ruscha等,並且千禧世代藏家購買意願降低,而1965-1980年出生的Gen X買家逐漸主導市場。數位原生代買家興起,偏好線上交易與多元媒材。

2025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現場,© 巴塞爾藝術展
國際觀眾多元回流,深化東西方文化交會
此外,觀眾組成也更為多元,除傳統的亞洲藏家外,也可見許多來自歐洲、美國與中東的策展人與機構代表,反映出香港藝術週持續保有其國際魅力。這種多元化的觀眾群體,不僅提升了藝術博覽會的專業度,也加深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成為香港藝術週成功的重要因素。
今年的Art Basel Hong Kong,除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畫廊,參觀人數比去年增加約三成左右,觀眾群中,可見比往年更多的歐美藏家回歸,也頻繁看到東南亞藏家在場內頻頻諮詢的買氣。香港藝術市場,經歷近年的起伏,Art Basel 母公司MCH Group 持續以高水準國際藝博會節目,發揮其廣泛的市場影響力。此外,近年來香港政府積極推動的大灣區政策,拉近了香港與深圳之間的距離,這對於兩地的藝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

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Series Picasso for Asia—A Conversation, Installation view. Courtesy of M+
藝術月全面啟動,文化場館與畫廊活動百花齊放
今年三月不僅是商業博覽會的舞台,更是整個「Art March 香港藝術月」的重要節點。由香港政府與多個文化機構協力推動的藝術月,持續擴展其影響力,串連博覽會、博物館、藝術機構與畫廊,呈現出城市型藝文節慶的嶄新樣貌。今年許多矚目的亮點,例如M+博物館舉辦的「畢卡索:與現代對話」大展,聚焦畢卡索與20世紀亞洲藝術的交會與回響。大館則推出德國藝術家Alicja Kwade的個展,以時間、物質與存在的哲學探問為主題,在古蹟空間中開展一場感知與空間的實驗。
同時,畫廊圈也群策群力,Kiang Malingue畫廊呈現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的個展,透過影像與裝置語言,探討記憶、地緣與身分政治。除了港島中上環畫廊區外,香港新興畫廊區黃竹坑(Wong Chuk Hang)的畫廊群如Blindpost 刺點畫廊、De Sarthe 德薩畫廊以及Axel Vervoordt等也都推出重要的展覽內容。

Supper Club 2025 installation view. ©Supper Club Hong Kong
同期間舉辦的另類藝術展會「藝匯(Supper Club)」也成為焦點之一。由三位香港畫廊主PHD集團的慕佩霖和張伊婷以及THE SHOPHOUSE的陳朗明共同創辦的藝匯,旨在打破傳統藝博會框架,去年首屆於中環藝穗會舉行即引發關注。今年展會移師至 H Queen's,並由林志恒策展,集結來自台北、雪梨、巴黎、曼谷、首爾、紐約等地的新銳畫廊,開放式無展位的場域設計搭配表演與現場互動,讓觀眾能在輕鬆的聚會氛圍中近距離接觸當代藝術。藝匯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種流動式、社群導向的藝術社交新實驗,挑戰既有觀展經驗,亦成為香港藝術週期間最具話題性的另類策展事件之一。
整個三月的香港,是一座你無法「走完」的城市,展現出一座國際藝術都會在文化策動上的企圖與韌性。其綿密策展與跨機構合作,重新描繪城市與藝術之間的關係,也為亞太地區的藝術推廣樹立一座值得參考的藍圖。

何子彥,在 M+幕牆上展出的《戲夜尋謎》,2025 年。由 M+及巴塞爾藝術展共同委約創作並由瑞銀集團呈獻,2025 年,攝影:M+,香港。
同聲相應,亞洲藝術連結未來
亞洲藏家仍為全球市場的重要支撐力量,尤其是來自中國、韓國、日本與東南亞的新興藏家,對年輕藝術家與當代觀念型創作的興趣顯著增加,並開始與國際機構建立更深連結。這與Art Basel Hong Kong現場的觀察不謀而合——亞洲新世代藏家的活躍,使展場不乏探索性與實驗性作品獲得肯定。
在這個全球政經仍不穩定的時代,亞洲的藝術社群更需相互支持與連結。今年在香港,我們再次看見來自亞太各地的藝術人、機構與創作者齊聚一堂,不只是展現力量,更是發出「亞洲同聲」的文化宣言。期許透過持續的交流與合作,我們共同見證亞太藝術生態的茁壯,也為未來注入更多可能性。